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上唇鳞8枚,后颏鳞单枚;第四趾趾下瓣17枚,额鼻鳞2枚,颊鳞2枚。
形态 根据温业棠(Wen, 1992)描述。
头体长39—64mm,尾长44(再生尾)—53mm(再生尾)。
吻钝尖,吻鳞宽于高,从背面观吻突出,头近三角形几;头背鳞片线纹显著;额鼻鳞长大于宽,从中间纵裂成2枚,额鼻鳞间的鳞缝长于前额鳞间的缝;前额鳞5边形,与两枚颊鳞相接;额鳞前面宽,后面窄,长为其宽的1.44倍,为间顶鳞长的1.4倍;额顶鳞5边形,后部宽,中间相接;间顶鳞后面稍窄而圆,将顶鳞分隔;顶鳞2枚,较大,多边形,每个顶鳞与5枚鳞片相接;上睫鳞8枚,前两枚最大,第一枚与前额鳞相接;前颊鳞长方形,高为宽的1.2倍,后颊鳞高为宽的1.1倍;鼻鳞完整,宽为高的1.5倍,鼻孔恰在鼻鳞后部中央;下眼睑具半透明大鳞片,有两行粒鳞与上唇鳞分隔;眶前下鳞 1枚;眶后鳞2枚;颞鳞大,具线纹或起棱;初级颞鳞大;上唇鳞8枚。第五枚最长,第六枚最高;下唇鳞6枚,第一枚最长;颏鳞扩大,与唇缘显著大于吻鳞;后颏鳞1枚,5边形,宽大于长;颔片3对,第1对在中间相接较宽,后面两对被喉前部鳞片分隔;躯干两侧的背鳞平行,背鳞略大于侧鳞,覆瓦状排列;间顶鳞下面的两行鳞,不起棱,后面的第3行鳞比一般鳞尖锐突出;环体中段鳞29行;间顶鳞和后肢后缘间有46横行鳞,前肢前缘和后肢后缘间30行鳞;腹鳞略大于背鳞,平滑,前肢后缘和肛前鳞间有27横行;肛前鳞4枚,中间两枚很大;尾上鳞同背鳞,但起棱,形成连续的脊;尾下鳞显著扩大,平滑,除前面4行环尾鳞外,一纵行共有58枚鳞,在第10枚尾下鳞处,环尾一周有鳞13行;前后肢背面和腹面鳞均起棱;指下瓣5一9一11一15一7;趾下瓣6一8一13一17一12,皮瓣末端稍宽于爪;前后肢贴体相向时,指趾相遇。
液浸标本头背两侧锈红色,有带黄黑色的云状点斑;背面褐色,从颈到体中段有不规则的米色横带斑,体中段至尾基部灰白(角质上皮脱落);尾同躯干一样,有米色窄横带斑,后部3/4没有;肢体、指趾与躯干同样显著;上、下唇鳞黑色,每个鳞片中央有白色点斑;颏部和咽喉部暗褐色,有浅灰色纵条纹;腹面浅黄色。尾腹面白色,尾下鳞两侧暗黑色,中间形成白色纵条纹。
变异:GMU85—029号额鼻鳞和前额鳞间有不成对的鳞片。上唇鳞8枚,GMU85—030号1侧上唇鳞为7枚;下唇鳞6枚GMU85—029号1侧为7枚。环体中段鳞29行,GMU85—030号28行。
形态 根据温业棠(Wen, 1992)描述。
头体长39—64mm,尾长44(再生尾)—53mm(再生尾)。
吻钝尖,吻鳞宽于高,从背面观吻突出,头近三角形几;头背鳞片线纹显著;额鼻鳞长大于宽,从中间纵裂成2枚,额鼻鳞间的鳞缝长于前额鳞间的缝;前额鳞5边形,与两枚颊鳞相接;额鳞前面宽,后面窄,长为其宽的1.44倍,为间顶鳞长的1.4倍;额顶鳞5边形,后部宽,中间相接;间顶鳞后面稍窄而圆,将顶鳞分隔;顶鳞2枚,较大,多边形,每个顶鳞与5枚鳞片相接;上睫鳞8枚,前两枚最大,第一枚与前额鳞相接;前颊鳞长方形,高为宽的1.2倍,后颊鳞高为宽的1.1倍;鼻鳞完整,宽为高的1.5倍,鼻孔恰在鼻鳞后部中央;下眼睑具半透明大鳞片,有两行粒鳞与上唇鳞分隔;眶前下鳞 1枚;眶后鳞2枚;颞鳞大,具线纹或起棱;初级颞鳞大;上唇鳞8枚。第五枚最长,第六枚最高;下唇鳞6枚,第一枚最长;颏鳞扩大,与唇缘显著大于吻鳞;后颏鳞1枚,5边形,宽大于长;颔片3对,第1对在中间相接较宽,后面两对被喉前部鳞片分隔;躯干两侧的背鳞平行,背鳞略大于侧鳞,覆瓦状排列;间顶鳞下面的两行鳞,不起棱,后面的第3行鳞比一般鳞尖锐突出;环体中段鳞29行;间顶鳞和后肢后缘间有46横行鳞,前肢前缘和后肢后缘间30行鳞;腹鳞略大于背鳞,平滑,前肢后缘和肛前鳞间有27横行;肛前鳞4枚,中间两枚很大;尾上鳞同背鳞,但起棱,形成连续的脊;尾下鳞显著扩大,平滑,除前面4行环尾鳞外,一纵行共有58枚鳞,在第10枚尾下鳞处,环尾一周有鳞13行;前后肢背面和腹面鳞均起棱;指下瓣5一9一11一15一7;趾下瓣6一8一13一17一12,皮瓣末端稍宽于爪;前后肢贴体相向时,指趾相遇。
液浸标本头背两侧锈红色,有带黄黑色的云状点斑;背面褐色,从颈到体中段有不规则的米色横带斑,体中段至尾基部灰白(角质上皮脱落);尾同躯干一样,有米色窄横带斑,后部3/4没有;肢体、指趾与躯干同样显著;上、下唇鳞黑色,每个鳞片中央有白色点斑;颏部和咽喉部暗褐色,有浅灰色纵条纹;腹面浅黄色。尾腹面白色,尾下鳞两侧暗黑色,中间形成白色纵条纹。
变异:GMU85—029号额鼻鳞和前额鳞间有不成对的鳞片。上唇鳞8枚,GMU85—030号1侧上唇鳞为7枚;下唇鳞6枚GMU85—029号1侧为7枚。环体中段鳞29行,GMU85—030号28行。
生物学
国内分布
现知仅分布于模式标本产地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大明山。